A

天气之子

本作的基调在开头不久便可窥见:当帆高尚处居无定所的状态时,巡逻的警察就曾向在街中游荡他问话——这一片段所昭示的,是这个社会系统对“异常”的异常敏感(不过仔细一想还是很奇怪啊,找了个班上之后,不还是一个上课时间到处溜达的高中生吗?)。

枪的存在很吊诡,几次处理也很粗糙,但它的确不可或缺,它并不只是一个所谓的象征,而是蕴含着对抗必要的力量的实体,毕竟,还有什么样的东西既兼备杀伤力与威慑力,又易于携带和隐藏呢?最直观的一个体现就是,如果没有枪,面对混混,帆高连摆脱其殴打都做不到,更遑论带走阳菜了。

此处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:帆高一直致力于搜集有关晴女的异闻,本可自然打听到阳菜,但他们的重逢方式还是被设计成了偶遇。这当然有方便后续情节展开的因素,但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对照:混混第一次的欺辱让帆高意外地拾到了枪,第二次则导致自己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赏了声响——这般,反抗意识与反抗行为,便都被赋予了合理性。

作为一个喜欢秒5喜欢到了极致的人,我觉得本作最有秒5的一幕,是大叔落泪的那一瞬:回忆猝不及防地穿透岁月狠狠地撞击上来,也只得两行清泪。其次,是帆高和阳菜一同筑梦的过程:缓缓流淌的语调,毫无滞涩地牵引着我幻视回那里。然而,秒5的收束在本作变成了引线,果然,很难想象成为国民级导演之后,还会把那点小情绪反复咀嚼来去啊~

导演从未隐藏自己的激进性,但实际上,他表现出的激进程度近乎空前。三年后重返东京的帆高为仅剩的委托未能完成而登门道歉,从而偶然得知了江户原是海湾的事实,这本可以为男女主的抉择辩护,但——

面对开解,思考之后毅然选择拒绝,无疑奏响了叠在肯定之上的更强音。

而帆高反抗过程中所表现出的“混乱”、“幼稚”,正是我特别欣赏的一个地方。精细的反抗是一次用特定的秩序取代现行秩序的尝试,而混乱的反抗反抗的是秩序这一概念本身,较之前者的投机,后者彻底、真诚。

就像《自新》故事源自早季的手记一样,对本作,也有必要注意到叙述者的存在:在帆高的形象映入观众的眼帘前,其独白就作为开篇传来。我倒并不觉得这里潜藏着什么深意(我一直都感觉,在以影像为媒介的情况下,叙述者会被强加一层机械客观性),只是在理解层面上,事件向认识偏移了。


私以为,看新海诚的片子就和读后主的词一样,情绪是置于诠释之上的。
这是新海诚作者性最重要的体现,能在本作里感受到这份作者性,无论认不认同这份情绪,我都会很欣慰。
诚然,没有影片是不该或不能进行文本分析的,且做文本分析可以得出丰富而新颖的观点,但就像用各种各样的创作技巧去拆解后主的词一样,它再怎么中肯,深入,富有启发,还是会让我觉得意兴阑珊。
粗略地说,坚持使用某一些范式去阅读所有故事的人,暴露的是自身的一些难以克服的贫乏。
就像评价小罗的球技时,洋洋洒洒说了一通精灵战术素养的缺陷无球跑位哪里不够好一样,充分表现出了何为无趣的懂球。
举个例子,阳菜的感情廉价较之社会部分的生硬,是一个可爱得多的批评。

留言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