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tterflySeeker
布局
批评一言以蔽之:优衣太神,圭介太鬼。
千岁的过目不忘和羽矢的以一当百固然也是极其出众的能力,但基于新本格的框架很容易接受。
日常里的优衣看啥知啥,一眼全真,这种无限制渗透任意人内心的能力属于战略级别的武器,值得敌对势力专门策划暗杀的那种。在水面下暗自用还好说,如果主动暴露能力为国家工作,至少在某个没事就强制核酸隔离,到哪都要出示破码的某国来说,绝对是要被秘密保护起来,且完全无视本人意志的那种。
在案件上,优衣的表现就相对正常地多,属于在一般理解范围内的心理学专家,合情合理地交涉中大展拳脚。
在我看来,这是作者描述优衣向圭介的冲锋过程把控失当,使得一些效果无力用行动或对话来达成,只能“蛮不讲理”地归结于能力的结果。
但这不过我擅自对文本的一种解释,如果把目光限制于作品内,比较优衣在日常与案件之间的差别,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出疑问:“明明有更简洁直接的处理办法,为啥不用呢?自发限制优衣能力的侦察方式不异常吗?”
而圭介的能力不在于有多方便或多神奇,而是表现上过于随意。
以千岁案为例,依次看到的图像是“插画”,“死者”和“异色”,最后一个是诱案真凶不论,前两个同为参与问答而遭误杀的对象,为何场景迥异呢?
“没有杀人案就没有第一个死者,而时隔多年新死者诞生,正是因为他看了插画的机缘巧合”的解释固然能够成立,但同样可以问,首个悲剧之源为何不正是受害者见图太早呢?末个悲剧之源为何不正是凶手仇火未灭呢?
我指责的,不是线索在微妙处互为映照,而是在本作里,能力解释权全归作者所有的倾向过于明显,使得基于故事本身给出一条可判定的方法成为了不可能,也就失去了框架内部的自洽性。这在te里表现地最为明显,手绳会展现的图景无人知晓彼此却心照不宣,突出一个吊诡,但如果解明能力,则不失为一步秒棋。
尽管布局上有不容忽视的硬伤,但瑕不掩瑜,情节展开有趣,分寸拿捏得当,在新框架下依旧保证了悬念性与流畅性,都值得不吝赞美。
推理
5个case的推理水平不尽一致,天童线最为出色,本线这段话大概也是源于作者的自信。
ps:其实我第一反应是气氛像莱克特但能力明显更接近角落里的老人,然而被越狱惊吓到的我瞬间转为赞成男主的判断,在得知越狱不是靠姐姐自己的能力后又把立场倒回去了。
天童线逻辑上的推进,补足与反转次数最多,每一次都有序而严密,全程兼具了流畅性和醍醐味,完整而精彩,仅仅有一些调整叙事就能弥补的瑕疵,譬如前两次探查其实没法排除更衣室直接锁定浴室,但加上第三次就可以;在香水瓶被打破的推理上稍显冗绕(是不是人倒地两次才破的压根无所谓,只要知道这是搏斗带来的直接结果就可以了);在锁定犯人上可以用看护做更多的说明。另一方面,该线过程和女主的能力的结合也表现得最为游刃有余,优衣的交涉力贯穿事件而发挥充分。
本作字里行间都萦绕了一份感性,所以优衣的能力大概正好就是作者擅长的领域,因此处理起来得心应手。实际上另两线女主被当作核心的能力并非没有发挥,但对事件关键的推动力却可归结为她们觉醒了的感性。4个case风格上一脉相承,可以看出,不计较圭介的能力的话,作者对故事的掌控力始终牢靠。
ps:我对优衣本人的观感不论,现实生活里遇到这种能单方面抹杀距离的存在,我一定敬而远之,这是我完全不能接受的相处模式,尽管我觉得如果本人足够善良的话,关键时刻拉你一把的效果是非常值得期待的。
case5从故事构成,人物行动到真相推演,都有一股强烈的匆忙感,似乎文字也被剧中紧张的气氛所感染而表露出了一份慌乱,不言而喻自是破绽良多。从头到尾梳理一遍的话,伏线的铺陈和舞台的搭建未见不足,叙述始终清晰,要点未曾遗漏,可见大纲和思路都没有受到破坏。猜测是工期掣肘吧。推理部分相较之下乏善可陈的另一原因是许多相关的部分已现于前,到这里故事走向偏向了对抗和除恶,而这大概也非作者所长。
虽然推理大体建构完整,演绎流畅,但在与心理侧写的兼容上表现不佳。尽管我是一个绝对比作者极端得多的反统计主义者,坚定地认为统计不能提供任何关于真的知识(只要真的定义不是实用),但统计结果的使用价值还是值得期待的。另一方面,在谨慎的态度下,心证可以成为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(《局外人》虽有不容低估的警示意义,但离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很远),因此以统计结果为基结合心理学的侧写具有相当的挖掘潜力,蜻蜓点水般地运用不免遗憾(不过好像优衣可以替代很多就是了)。
其他
单独审视抽离了案件相关的部分还是有失妥当的,毕竟不管对本作的心理描写呈什么态度,都不能否认主角四人的心理转变是case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(这在前文也有所反映,不过它不属于我的兴趣点就不再专门费笔墨了)三位女主角的塑造有相当亮眼的部分,点名表扬看电影时的学姐,尽管个人线结尾外的h都和case5一样着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