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对味,但尊重——简论《故事》
作为一个平时从不上课但每逢考试仍有突击需求的人,我有一个特别的习惯,突击一门课的第一步,是通读它的教材。因为学校的缘故,该习惯与屡遭谩骂的本土教材几乎无缘。 然而,在赞不绝口的英文教材面前,注意力最多只能连续集中两小时的我,纵使鼓足了勇气去对抗其足以物理伤人的厚度,往往在消耗了十分之一的时间后仍迷失于前奏的文字汪洋中,只能抓狂地另寻他途(印象深的是通识课的物化生,高数不能免俗但我不学,线代倒的确是例外)。是以,对于这种极具美国特色的循序渐进,我非但不会像那些名副其实的求学者一样,感激于其深入浅出,反而深恶于其啰嗦冗复。而本书的风格,就是典型的美国教材,作者对待读者,好似知命之年的洪七公遇上髫年的郭靖,要将几十年的功力,巨细无遗地传给尚不知武功为何物的笨人。
编剧是一门手艺,这无疑是作者的信条,故他极尽细致之能事地拆解再分析,用贯穿全文仍不减的热情,持续着将编剧的每个环节技术化的努力。或许在大多美国人眼里,工作皆能工业化。可惜在这一点上,我也是不折不扣的欧陆派,故事的创作当然绝非羚羊挂角,但偏偏最要紧最核心的地方不可学。以我最喜欢的漫画家安达充为例,他的线条可学,构图可学,分镜亦可学,但其作品最有韵味的地方,是情绪的表达,少一分则寡淡,多一份则浓俗,这种对幽微的感知,对分寸的把握,想学得其神何其之难?
详尽化与技术化,都能看见分析哲学的影子,可见,我真是一个与分哲无缘的人。
尽管作者以广博与宽容的姿态,对艺术电影表达了充分的理解与接纳,其客观化的努力真诚动人,却不足以抵御那份根植于其内心的,对经典的、圆形的叙事的迷恋与推崇。因此,他所展示的故事理解是窄化的,其间满是削减的痕迹。
作者对形式所致的限制颇有心得,有力地说明了编剧的思路应与写小说散文或创作戏剧有别。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,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,剧本无法独立于导演、演员和摄影等而存在,因此,淡化其他因素,单独抽离出剧本埋头研究,哪怕有着配合自觉,最后的成果有几分能真正实践于电影制作是可疑的。
即使说了这么多不好,我依旧认为这本书值得一读。毕竟,如手术刀般地全景式剖析实在丰富,即使有所保留,也有太多可以细读,而后学习、借鉴或深入的地方。它提供了足够多样而具体的故事分析范式,即使不以编剧为目标,对理解电影也大有裨益。再退一步,舍弃所有功利的目的,单纯地当作一本观影指南亦无不可,宝库里的电影,足以让一位初窥门径的电影爱好者,再享用很久很久了。